古代游轮视频大全(古代游船的种类)

E邮轮网 2023-02-18 01:30 编辑:admin 111阅读

1. 古代游船的种类

用什么树木是上选?这个问题要因地制宜! 中国古代造船用到的木材种类很多,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优中选优。并根据木材不同的特点和性能用在船舶不同的部位。 常常用到的木材种类有:杉木、松木、柏木、柚木、榆木、赤木、樟木、楠木、楸木、梓木、槠木、桧木等。 如《天工开物》在“舟车第九”中说:“凡木色桅用端直杉木,长不足则接,其表铁箍逐寸包围。船窗前道皆当中空阙,以便树桅。凡树中桅,合并数巨舟承载,其未长缆系表而起。梁与枋樯用楠木、槠木、樟木、榆木、槐木。(樟木春夏伐者,久则粉蛀。)栈板不拘何木。舵杆用榆木、榔木、槠木。关门棒用?周木、榔木。橹用杉木、桧木、楸木。此其大端云。” 《渑池县志》载元人所撰《济民渡河神祠记》可窥一斑:革罢利津县后,复遣南京柴总把本渡监造战船七十余只,放运供给。至元五年攻击襄阳,遣前南京刘治中等,起运造船棹杆本植四万三千余数。前韶州达鲁花赤暗普依奉上司文字,令本路人户俱入南村山林,采斫造船木植。至元七年接运陕州造船松木。至元十一年,放运回回炮梢。又载:桓王山古木森列,宋干德四年禁樵采,后为金人伐去造船。 明清所造的战船也是要因地制宜的,但是一般选用优质山樟木,精挑细选确认材质.经过除虫、防蚁、防腐,烘干处理后加工成型。 明清战船:赶缯船,次则以长50~70尺(约16~22.4米)的沙船和双篷艍?船用于攻战追击,再次为长20~50尺(约6.34~15.36米)的唬船和哨船用于追逐哨探。乾隆六十年(1795)福建水师因赶缯、赶艍等船笨重,按泉州同安梭商船式改造,嘉庆五年(1800)又仿照广东米艇添造战船,分大、中、小3等(各载米2500石、2000石、1500石)。嘉庆十一年又添造大横洋梭船作为战舰。但清朝在1800年时水军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明末清初主力战船赶缯船,是中国大型福船的一种,可作战船、捕鱼和运送木材之用。因船底为防藤壶等海虫腐蚀而经常涂上白灰或白漆,所以又称“白底船”。其中大赶缯船船长36米多,宽7米左右,24个船舱,可载重1500石。每船配水手、船工30余人,水兵80人。中赶缯船长23米,宽6米,深2米,配水手、船工20多人,水兵60人。大、中赶缯船均是双桅、双舵、双铁锚。 横洋船:是清代战船的一种,亦是清代福建同安县一带民用海船。同安梭船在嘉庆、道光年间为清军水师的主力战舰。船只按其大小分为一号、二号、三号、集字号以及成字号。小型的同安梭船船体呈梭形,航行快速,宽1丈5尺至1丈9尺。而集字号大同安梭船拥有共25门炮。炮座均置于上层甲板,并且只有实心弹。在鸦片战争中清军一般同安梭船只有8至10门炮,小型的只有4至5门。

2. 古代游船的种类图片

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航海的辉煌历史,莫过于郑和下西洋了。其实,中国古代对航海的贡献不止于此。古人先后发明了多种船型,其中四大古船,集合了众多黑科技,是水上运输、捕鱼谋生和近海作战的主力船型。

出现最早的是沙船。公元前525后,吴军攻楚。双方在长岸(安徽当涂西南)爆发激战,楚军主帅司马子鱼战死,楚军反击,缴获了吴军旗舰“余皇”。吴公子光见状,事先安排熟悉水性的吴军士兵,潜伏在水中。晚上,吴军高呼:“余皇。”潜伏的吴军一呼百应,楚军骚乱,吴军乘势掩杀,楚军大败,吴军重新夺回了“余皇”。

3. 古代的游船叫什么

古时的路都是泥路,不好走,行车颠簸,乘船相对舒适。

4. 古代游船的雅称

船的入口一般都是在中间,如果你想看船头的话,一般的船都是流线型的,前面是尖的,后面多为方形。还有一点就是船头的部分一般都有空地比船尾的大,而且船的锚外置的话也是在船头。如果有救生船的话,救生船一般都是在中间靠后的位置。这些基本都可以看出来了。不过,有许多小船为了方便航行,是不分船头船尾的

5. 古代船有哪些

至少清代的战船都是有名号的,甲午海战中的,定远,镇远,扬威,等等

6. 古代豪华游船

秦淮画舫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 是秦淮画舫源于唐代,盛于明代。明 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城垣建筑完工之后,朱元璋微服出巡,来到秦淮河 畔,看到两岸绿荫深处,亭台楼阁,飞 红点翠,山明水秀,风景怡人,说了一 句:“惜河中缺少游艇。”画舫的兴盛 从此开始。秦淮画舫起源的另一个说 法是,相传六朝时期,北方王侯贵族南迁,涉居秦淮河畔。善于吸纳外来 文化的南京人,将北方的车与南方的 船上下组合成画舫。因此,画舫从某 种意义上说,是南北方文化交融的结 果。

旧时的画舫,有大小五等之分。 由大到小,分别为:走舱、小边港、气 不忿、藤棚或漆板。最大的叫“走舱”--俗名“大边港”,是楼船,分前中 后三舱。后舱有楼阁,登上可眺远景。 该船不仅雕梁画栋,明窗洁几,陈设 家俱亦多花梨紫檀,名家字画,供有 香茗水果,兼办筵席。其次为“小边港”--又名“四不像”,说它是大船, 却只有前后舱,说它是小船,又可容 纳十多人起座,故名“四不像”。中等 为“气不忿”,前为蓬廊,后为大舱,可 容八人至十人宴聚,船身略小,移动 方便,一般船宴雇佣此船者多。小船为“藤棚”,船头有藤椅两张,小凳两 张,船舱狭窄,有名无实,船工一人, 索价低廉,二三老人或者文人学士, 借此乘凉聊天,诗兴油生,吟一两首绝律或填写词曲,亦不失雅趣,也有 对对情侣,坐于船头,绵绵细语,融汇 于潺潺河水之中。总之,大船有大船 的气派,小船有小船的雅致。

明代中期以后,南京城市人口已 由明初的47万人增加到120万人, 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 之一。明代的《南都繁会景物图》画卷,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南京内秦淮河 及三山街一带的繁华景象。此时的秦 淮画舫上已添置鼓乐,悬挂花灯,这 就是我们俗称的“灯船”。明武宗朱厚 照南巡时,曾莅临秦淮河观赏灯船。到了清朝,康熙第二次南巡时,整个 秦淮河张灯结彩的盛景仍在。清代捧 花生在《秦淮画舫录》自序中说:“游 秦淮者必资画舫,在六朝时已然,今更益为华糜。颇黎之灯,水晶之盏,往 来如织,照耀逾于白昼。两岸珠帘映 水,画栋飞云,衣香水香,鼓棹而过, 罔不目迷心醉。”

7. 古代游船的种类有哪些

船是主要的水路交通工具。古代的船也是多种多样。远的不必说,

(1)明代有黄船(御用)、马船(由川滇转送马匹专用,永乐迁都北京后,专用运送官物)、快船(水军征战用)、海运船(备使西洋诸国)、供应船(为皇室捕渔用)、后湖船(在南京后湖,为楼座船,供游览用)、战船(征战用)、粮船(又分遮洋船和浅船二种,均用于漕运)等等名目。

(2)清代则有粮船(漕运用)、战船(又有外海与内河战船的区分)、水驿船(用于水路驿站)、应差船(又有沙船、便民船、黄快船、楼唬船、宣楼船、大江差船等细目,备官府随时差遣)、救生船(专于江河激流险滩处备抢险救生用)、浮梁渡船(藉以渡河用)等等类分。

(3)但是,在北京地区能见到的,仅黄船、粮船、水驿船、浮梁渡船等而已。黄船,在上面的《御用交通工具》部分,曾谈到龙舟,就属黄船之类。《明会典》载:“国初造黄船,制有大小,以备御用。

粮船,是专门用于漕运的船。

海运粮船叫遮洋船,河运粮船叫浅船或剥船。北京作为金、元、明、清的帝都,它的粮食供应和财源完全仰赖于东南。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大规模的漕运,就没有北京作为千年帝都历史地位。正因为如此,当年北京的粮船是很多的。永乐初,无论是海道运输的遮洋船,还是运河运输的浅船,都能由直沽(今天津)溯白河而至通州。后来只有蓟州军饷用遮洋船海运,北京和通州国库里的粮食,全由浅船运输。

水驿船是水路驿站专用的船只。样式不见记载。明代于通州设有水驿,必定有水驿船无疑。

浮梁渡船,是以船作桥渡河涉江的交通方式。据《清会典事例》卷939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年),“将顺天(府)通州额设桥船五十内,拨给三河县泃河六船。”这样以来,通州的桥船尚余44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拆造通州桥船二十二,作为定额。”此后,通州则有22只桥船。雍正元年(1723年),“古北口滦河设渡船四,交与汛官管理。”乾隆五年(1740年)题准,“直隶省古北口渡船朽坏,别设渡船二,增设桥船十四。”作为浮梁渡船,需要的是坚固耐用,无需精雕细饰,所以这种船如同运货的马车、骡车、大车一样,样式简单,制作省力。

总之,无论黄船、粮船、水驿船和浮梁渡船等,除顺水时可借助水力、顺风时可借助风力之外,主要还是船夫的纤拉和撑划。也就是说,仍是一种以人力为主的水上交通工具。

8. 古代游船的种类及特点

中国古代为作战目的制造或改装的武装船舶。

一般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大型的是主力战船,称为“舰”或“楼船”,有2层、3层、4层,甚至4层以上甲板的。中型的是用于攻战追击的战船,如“蒙冲”、“先登”等。小型的是用于哨探巡逻的快船,如“游艇”、“赤马舟”等。为适应作战时能抢上风和追歼敌船的需要,大多数战船是专为作战而设计制造的,以保证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操纵性能和较高的速度。也有一些战船是采用渔船或商船的船型加以改进后制造的,或临时用渔船或商船加以改装,使其能符合作战的需要。战船乘人多少以“米重”为标准计算,每人以重2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