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湘江轮船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浦中夜泊 【唐】白居易 暗上江堤还独立,水风霜气夜棱棱。 回看深浦停舟处,芦荻花中一点灯。 夜泊荆溪 【唐】陈羽 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 夷陵夜泊 【唐】崔涂 家依楚塞穷秋别,身逐孤舟万里行。 一曲巴歌半江月,便应消得二毛生。 瓜洲夜泊 【唐】高蟾 偶为芳草无情客,况是青山有事身。 一夕瓜洲渡头宿,天风吹尽广陵尘。 夜泊湘江 【唐】郎士元 湘山木落洞庭波,湘水连云秋雁多。 寂寞舟中谁借问,月明只自听渔歌。 荆溪夜泊 【唐】李九龄 点点渔灯照浪清,水烟疏碧月胧明。 小滩惊起鸳鸯处,一双采莲船过声。 夜泊江渚 【唐】李中 水乡明月上晴空,汀岛香生杜若风。 不是当年独醒客,且沽村酒待渔翁。 夜泊润州江口 【唐】刘言史 秋江欲起白头波,贾客瞻风无渡河。 千船火绝寒宵半,独听钟声觉寺多。 江城夜泊 【唐】陆龟蒙 漏移寒箭丁丁急,月挂虚弓霭霭明。 此夜离魂堪射断,更须江笛两三声。 夜泊咏栖鸿 【唐】陆龟蒙 可怜霜月暂相依,莫向衡阳趁逐飞。 同是江南寒夜客,羽毛单薄稻粱微。 夜泊鹦鹉洲 【唐】钱起 月照溪边一罩蓬,夜闻清唱有微风。 小楼深巷敲方响,水国人家在处同。 舟行夜泊 【唐】权德舆 萧萧落叶送残秋,寂寞寒波急暝流。 今夜不知何处泊,断猿晴月引孤舟。 江行夜泊 【唐】刘沧 白浪连空极渺漫,孤舟此夜泊中滩。 岳阳秋霁寺钟远,渡口月明渔火残。 绿绮韵高湘女怨,青葭色映水禽寒。 乡遥楚国生归思,欲曙山光上木兰。 金陵夜泊 【唐】罗隐 冷烟轻淡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 栖雁远惊沽酒火,乱鸦高避落帆风。 地销王气波声急,山带秋阴树影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 江村夜泊 【唐】项斯 日落江路黑,前村人语稀。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 牛渚夜泊 【唐】崔涂 烟老石矶平,袁郎夜泛情。数吟人不遇,千古月空明。 人事年年别,春潮日日生。无因逢谢尚,风物自凄清。 夜泊渭津 【唐】李昌符 漂漂东去客,一宿渭城边。远处星垂岸,中流月满船。 凉归夜深簟,秋入雨余天。渐觉家山小,残程尚几年。 江行夜泊 【唐】李中 扁舟倦行役,寂寂宿江干。半夜风雷过,一天星斗寒。 潮平沙觜没,霜苦雁声残。渔父何疏逸,扣舷歌未阑。 夜泊金陵 【唐】卢纶 圆月出高城,苍苍照水营。江中正吹笛,楼上又无更。 洛下仍传箭,关西欲进兵。谁知五湖外,诸将但争名。 夜泊淮阴 【唐】项斯 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望来淮岸尽,坐到酒楼前。 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乘流向东去,别此易经年。 夜泊渭津 【唐】杨凝 飘飘东去客,一宿渭城边。远处星垂岸,中流月满船。 凉归夜深簟,秋入雨馀天。渐觉家山小,残程尚几年。 夜泊湘江 【唐】于武陵 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 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 横塘夜泊 【清】释宗渭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亭。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屿融残雪,春潭浴乱星。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武昌夜泊 【清】谭嗣同 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星河千里白,鼓角一城凉。 镫炫新番舶,磷啼旧战场。青山终不改,人事费兴亡。
2. 湘江游轮
衡阳将计划引进长隆、欢乐谷等大型娱乐项目,打造中山南北路,将雁峰景区、石鼓景区、华侨城景区连接起来,开启湘江游轮,打造衡阳夜经济!
3. 湘江轮船吵不吵
伫立湘江,听涛声依旧,看月色迷离,只见沿岸青枝绿叶,一片郁郁葱葱,一阵风吹影动,花枝乱颤,树影婆娑,稀稀落落的游人,或漫不经心四处悠哉,或闲情逸致地散坐于密丛深处。
举头远眺,远近几座大桥朦胧入眼,疑似条条巨龙飞越湘江,桥下水波泛泛,桥上车水马龙。
凝眸处,月光水色交相辉映,水面云影徘徊,星光缭乱。
4. 湘江货船
我国幅员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泽棋布,数千里海岸线绵延围绕。为了征服江海,造福人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断创造和发展了造船和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举世闻名,当时的造船技术之高举世公认。其实,中国古代造船业的繁盛,明代并不是起点,据考古发现,目前已知的中国造船史不少于七千年。而从秦汉到明初的千余年时间内,我国造船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春秋战国
舟战推高古代造船技术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有力量以武力兼并他国,开拓疆土。据《左传》《国语》记载,楚、吴、越等国地处河流湖泊众多的南方,这些区域经常发生水战,这些诸侯国也大规模制造军舟运用于战争。
当时长江流域各国用于水上攻伐的战船图像,被战国初年的人们绘铸在青铜器上并保留下来。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镶错图像铜壶”和河南汲县发掘出的“水陆攻战铜鉴”,以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宴乐射猎铜壶”等,都形象逼真地绘画着春秋时期的战船图形,并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激烈的水战场面,嵌错铜壶描绘的两层甲战船,上层载水战士卒,挥戈射箭奋战。下层居划船水手,奋力挥划长桨,向敌船冲击。这是春秋时常见的战船。
自楚康王十一年到楚昭王十二年的66年间,楚国六次派出大批战舰向邻国发动大规模的水上战争,这已充分地显示了他们的造船实力。在楚国与吴国多次水上较量中,楚国胜多败少,表明楚国的战船已具有航速较高、性能较好、结构牢固、战用装置先进以及战斗能力强等优势。他们建造的战船,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多种类型。
吴国是一个以舟立国的方国,无论是保卫本土,还是向外开拓地盘,都必须借助大量舟船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楚吴之间战争不断,吴国也因此大力建造舰船。吴王僚在位时建造的“艅艎”大舰,体形宽大,首尾高耸,是这一时期型制最大的水战指挥舰。阖闾掌政时期,在伍子胥的指导下,吴国也建造出“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战船。
吴国建造战船的技术先进之处,在于他们能根据各种战舰的不同用途,来设计其不同的大小、形制与长宽比例。
吴国勾践在位时,越国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造船工厂和专门从事伐木与造船的工匠。公元前494年,勾践败给夫差以后,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强国大计。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采取各种措施,振兴国家。其间,他深感于越国水师力量薄弱,吸取失败的教训,决心大造战船,加紧训练舟师习流(水军),以实现灭吴复仇的大志。
这一时期,舟师水军已成为流域各大国显示军事实力的重要武装力量。先进的造船技艺首先被用于军舟的建造之中,大型战舰往往被看作具有威慑力量的战略装备。水战的胜败,也往往与各国航运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所掌握的造船技术的先进程度有关。
秦汉时期
造船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朝至汉朝这段时期,我国古代传统的农、医、天、算等四大学科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造船业、航海业的发展和水师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时出现了我国造船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代的造船,继承和发展了巴蜀地区以及以前各诸侯国家发达的造船业。秦始皇非常重视航运业,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就开始筑弛道,整治全国各江河水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使水上交通四通八达;为统一和开发岭南地区,花了五年时间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人工运河——灵渠,它“深不数尺,广可二丈,足泛千斛之舟”,由此可知秦代已能造载重50吨左右的船舶了。
1974年,考古人员在广州发掘出一处造船工场遗址。其中心有三个平行排的船台和一个木料加工场地。船台与滑道相结合,是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的。木墩与滑板不固定,滑道宽距根据不同需要可宽可窄。
滑板上平置两行承受船体的木墩,共有13对,两两相对排列,高约1米,正好适应在船底进行钻孔、打钉、捻缝等工作需求。这种采用船台与滑道下水相结合的原理,已和现代船厂的船台、滑道下水的原理一致。从较大的二号船台推算,该工场可造宽6—8米,长30米,载重50—60吨的木船。
到了汉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冶铁、煮盐、丝绸等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水运的需要和水师的强大,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使造船业随之兴旺起来。《汉书》记载,汉代名将马援曾率领过配备二千余艘船的庞大海上船队。
《太平御览》说,汉武帝时有一种称为“豫章”的大船,船上有宫室。这段记载说明当时有些船的规模已经很大了。
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书中也提到,汉代的大船有好几层,第一层称为“庐”,第二层称为“飞庐”,最高的一层称“爵室”。汉代造的船不但体积大,而且种类多,仅战船就有“先登”(冲锋船)、“斥候”(侦察船)、“艨冲”(战舰)、“赤马”(快船)等等。
西汉时期,造船中心就有数十处之多。主要在长安,雒阳(今洛阳东)、巴蜀(今四川)、长沙、洞庭湖一带,庐江郡(今安徽省庐江县一带)、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长江口附近的吴(今苏州市)、会稽(今绍兴市),还有福州、番禺(今广州市)等地。
当时已能按照不同需要,造出多种类型的客船、货船和战船。客、货船中有龙舟、酒肪、舸、艇、轻舟之分;战船中更有楼船、斗舰、艨、桥船、戈船、赤马、斥候之別。船舶建造趋于专业化,造船技术进一步提高。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我国的木帆船制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那种在甲板上建数重楼的大楼船,船体雄伟坚固,能在海上抗风斗浪;帆、舵、锚等船用设备也已齐全。
这个时候出现了能使前侧风平衡的纵帆。这种我国独创的纵帆,性能优良,操作简便。
它的出现,在帆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使帆从只能顺风时使用的辅助地位,变为能适应不同风向,基本取代人力推进的主导地位,为船舶远航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唐宋元明
造船水平世界领先
充分而灵巧地利用风力,是我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正因为有着高超的造船工艺,唐朝时沿海一带造船业发展迅速,有私营的世代造船的船厂,亦有官营的造船厂,技术工人分工细致,所有用料皆有政府部门组织。唐贞观年间,攻打高句丽,李世民派遣了几百艘战舰,数万士兵,这样规模的海战,没有强大的船舶制造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到了宋代,中国海船已能横渡大西洋,开辟了直达东非的航线。《宋书》记载了当时“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盛况。南宋时,仅海关税收即年达200万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可以想象当时航海事业之兴盛。元代,泉州港成为最大的外贸中心,拥有海船多达1万5千多艘。指引船舶进出港口的六胜塔,至今还屹立在泉州海岸。
明代郑和于1405年首次远航“西洋”,比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9年)早84年,比葡萄牙人达·伽马绕好望角到印度(1497年)早92年,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早87年,比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1522年)早一百多年。郑和的确是世界大规模航海事业的先驱,他的成功表明,直到15世纪,中国的航海事业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据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它们规模都很大。如龙江船场年产就超过200艘,它还以建造大型海船而著称。1957年在南京宝船场遗址出土一个全长11米以上的巨型舵杆,令人叹为观止。再如清江船场,有总部四处,分部82处,工匠3000多人,规模也甚为可观。
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还有木材、桐漆、麻类等的堆放仓库。当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从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第一次奉命出海,首次出去带领的船队规模就达到了200余艘,这些船根据规模、作用和载重的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宝船”,长度为151米,宽度为60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承载的重量高达800吨,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而这种“宝船”在船队中就有60多艘,占到了三成以上的比例,此外船队中还有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在船队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光是有庞大的船队还不足以在变化多测的海上航行,精确的航线和航海技术是船队必需的。郑和船队掌握了天文定位和罗盘技术,这在当时称为“牵星术”,能够非常精准的定位船队的航行方位,也被认为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航行水平,郑和的船队出海到达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很多岛屿,甚至有人推测美洲大陆也是明朝的船队最先发现的,直到现在东南亚的科伦坡博物馆还保管着当年明朝船队在这里拜访时,留下的纪念碑刻等大量物证。
5. 湘江轮船多少钱
衡州市是属于浙江省。
衢州,为浙江省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金(华)衢(州)盆地西端,地理坐标为位于东经118°01′一119°20′,北纬28°14′—29°30′。总面积8844.79平方千米。衢州南接福建南平,西连江西上饶、景德镇,北邻安徽黄山,东与省内金华、丽水、杭州三市相交,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下辖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龙游县、常山县和开化县。截至2019年末,衢州户籍总人口257.63万人。
6. 湘江轮船码头游轮时刻表
长沙橘子洲的游船,有没有必要做,完全取决于游客自身的需求。长沙橘子洲的游船的主要游览项目就是畅游湘江,饱览三江两岸的风情和景色。特别是页游湘江,能领略到湘江两岸气势磅礴,灯光绚烂的夜景灯光秀。但是游船价格并不便宜。而且游船能看到的,在橘子洲上散步也都能够,谢谢品味。只是游船会省时间一些。所以是否乘坐游船游览,要看乘客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游览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