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游轮沉船事故(印度洋沉船事故)

E邮轮网 2023-03-16 16:10 编辑:admin 238阅读

1. 印度洋沉船事故

《海底两万里》8个主要事件概括如下:

1、阿龙纳斯教授被迫关禁闭,尼摩船长义葬船员于珊瑚。

当诺斯留斯号驶向印度洋时,一向镇定的尼摩船长在海面上望见了什么,变得愤怒和仇恨。他粗暴地把教授和他的同伴禁闭在小房间里,还给他们吃了安眠药强迫他们入睡。

阿龙纳斯教授一觉醒来,尼摩船长带教授看了一个受伤严重、生命垂危的船员。船员不治而死,尼摩船长把他埋在珊瑚森林中,这样他可以不受鲨鱼和人的欺负。

2、勇尼德短刀斗鲨鱼,善尼摩珍珠送穷人。

在印度半岛南端得锡兰岛附近,阿龙纳斯教授接受尼摩船长的提议,步行到海底采珠场。突然一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尼摩船长手持短刀与鲨鱼搏斗。当尼摩船长被鲨鱼压倒时,尼德·兰投出鱼叉击中鲨鱼。尼摩船长救起那个采珠人,又从自己的口袋中拿出一包珍珠送给他。

3、探隧道尼摩船长奇发现,缩路程鹦鹉螺冲进地中海。

从红海到地中海,若走好望角,需绕行一周。但尼摩船长发现了一条海底隧道。诺第留斯号进入了一条又黑又深的海底隧道,潜艇直冲了过去。不到二十分钟,就通过了苏伊士海峡,直接到达了地中海。

4、潜水人神秘取真金,阿龙教授终窥真相。

诺第留斯号向康地岛驶去。随着凌晨潜艇前一个潜水艇的出现,尼摩船长从橱内取出数百万美金,写上地址,派人用小艇送走。阿龙纳斯觉得尼摩船长与陆地仍有联系。

5、海底捞真金尼摩收获丰,未能送穷人教授得知去向。

诺第留斯号驶向大西洋,停在维多利亚湾海底。1702年西班牙政府运金船在此沉没。尼摩船长派出船员,把千百万金银装进潜艇。阿龙纳斯对许多财富不能分给穷人而感到惋惜。尼摩船长说打捞金银不是为了自己,阿龙纳斯教授明白了送出去的金银是给谁的了。

6、教授观水底古城奇景,尼摩揭秘亚特兰蒂斯。

在大西洋海底,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观赏火山喷发和整个沉没水底的古城亚特兰蒂斯。整个水下淹没的庞贝城都复活过来,出现在他们的眼前。

7、攻击若小大头鲸发疯,恶斗魔兽义救长须鲸。

诺第留斯号向南极进发,航行在鲸鱼中间。尼德兰要求追打鲸鱼,尼摩船长不同意伤害善良无辜的长须鲸。在大头鲸要攻击长须鲸时,尼摩船长准备救援长须鲸。他用钢制冲角直穿大头鲸,经过一场恶斗,海面上满浮着大头鲸的尸体。

8、潜艇受困南极冰山,尼摩用奇招领脱险。

在南极,诺第留斯号被倒下的冰山困住,艇内缺氧,艇上的人都几乎不能生还。但是尼摩船长凭着超人的智慧和潜艇精良的构造,找到冰墙最薄的地方,带领大家用铁锹和开水等方法,最后成功脱险。

2. 印度驳船沉没事件

emas,印尼三宝垄港。

三宝垄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海岸中部,濒临爪哇海的南侧,是印度尼西亚的主要港口之一。它是印度尼西亚的第四大城市,又是爪哇岛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集散地。工业以制糖为主。港口距机场约9km,有国内定期航班。

该港属半日潮港,平均潮差0.6m。港口主要码头泊位为1985年建成的远洋杂货码头,岸线长605m,水深达9m,可以同时停靠3艘万吨级船舶。有各种拖船及驳船协助装卸使用。

3. 印度沉船127人失踪

至2月5日上午,印度新增确诊96例,新增死亡1例;印度累计确诊44,683,639例,死亡530,746例,现有确诊1,785例。

印度医学研究理事会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当日检测了136,722份样本,累计检测916,544,684份样本。

截至2月7日,印度新增疫苗接种127,274例,累计接种2,206,058,032例。

4. 印度沉船事件

首先,南海一号不是1974年发现的,是1987年8月发现的。南海一号古代沉船发现大量的泉州德化的陶瓷。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地在珠江口以西、距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发现一艘宋代商船,打捞出2000多件珍贵瓷器。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5. 4.30印度沉船事故

以古代沉船为原型而建造博物馆,肯定是有它自身的价值。但古代沉船那么多,也不是都能够以此来建造博物馆的。现今,以沉船而建造的博物馆,世界上有三个:英国的玛丽露丝博物馆、瑞典的瓦萨博物馆、中国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英国

玛丽露丝博物馆

“玛丽露丝”是16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时代的舰队中的领航舰,也是亨利八世最喜欢的战舰之一,Mary的名字源自亨利八世最爱的妹妹,Rose象征着都铎王朝的玫瑰标志。战舰“玛丽·罗斯”号曾被人们称为“海上一朵最美的花”,在英格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战中屡立战功。

1545年,这艘备受亨利八世喜爱的战舰在刚从朴茨茅斯出航驶向索伦特海峡,准备阻击法国侵略军时,遭到法军袭击沉没。

1965年,一组潜水员开始在海底搜寻这艘沉船的残骸。当它终于被发现后,潜水员、科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立即开始打捞工作。1982年,经过包括查尔斯王子在内的志愿潜水员的工作,整艘船全部被发掘了出来,保存在英国朴茨茅斯的Mary Rose博物馆。

该博物馆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围绕着船骸搭建,并陈列了从船只中发现的1.9万件文物。人们可以在下部和主甲板上的九个展区中透过通高的玻璃幕墙一睹其惊人的全貌,也可以在上层的开放阳台上与船体面对面,近距离感受其魅力。

在项目的核心区域,Mary Rose保存下来的右舷部分被安置在原先的钢制船架上,整个环境受严格监控,保证船体不受损害。其中依据考古研究结果,按照1545年1月19日船沉没时的样貌复原了超过4000个真实部件的位置,由展览用玻璃箱保护,分别展示在三层甲板上,供游客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通过展廊清楚地看到Mary Rose的各个部分,了解都铎船只中的生活。

船被保存在博物馆中心

虚拟船体和真实遗迹互为镜像

步道沿船身设置,从船尾一直延伸到船头,船舱内天花低矮,进一步强化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设计特意不让日光射入展区,保持空间昏暗,只在展品上方和扶手下设置了灯光,让人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展览上,重塑了舱内幽暗封闭的空间氛围。

新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这艘战舰,同样也是为了纪念当年船上遇难的约500名战士。在展出的文物中,除了大炮、长弓箭之外,还有很多个人物品,例如衣服、餐盘,还有船上一条2岁狗的骨骼。克里斯托弗·多布斯说这也是新博物馆与众不同的地方。

博物馆中的很多藏品展示了当时船上水手的生活,他们并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不会写字只能将画符刻在箱子上代表是自己的所属品;他们热爱生活,简单的乐器和粗陋的木质酒杯就是全部的娱乐;他们也坚韧辛勤,仅靠人力就拉起极粗的麻绳、装置极重的炮弹。除了对历史的描述,让观众更多地看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瑞典

瓦萨沉船博物馆

瓦萨沉船博物馆是众多博物馆中一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它是专为展览一艘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瓦萨号沉船而建立的。瓦萨号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17世纪船舶。

瓦萨沉船博物馆瓦萨是一艘古战船之名,它是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于1625年开始建造的。这艘战船本来是单层炮舰,可是,国王得知当时瑞典的海上强敌丹麦已拥有双层炮舰,便不顾当时本国的技术条件,下令把炮舰改造为双层。1628 年8月10日,斯德哥尔摩海湾、风和日丽、一艘旌旗招展与威武壮观的大型战舰,在岸上人群一片欢呼声中,扬帆启航。不料刚刚行驶2公里,一阵强风吹来,瓦萨号战舰就摇晃几下,竟立即连人带船沉入30多米深的海底。

3个多世纪过去了,1959 年,有关方面着手进行打捞,直到1961年4月24日,这艘在水底沉睡了333年的战船又重新露出水面,之后,又经过潜水人员与考古人员的艰苦劳动,终于在沉船附近与船体内部找到了大批极为珍贵的实物。1964年,在打捞沉船的现场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水上博物馆,并正式开放。为便于游人就近参观,又可以妥善地保护文物,博物馆的设计者根据舰船本身布局,沿船体四角设双层看台,除去支撑船体下部吃水部位外,观众走进馆内,就可看到舰船底层的内部设施;登上了一层楼后,在高台走廊上,可把船上的景物一览无余。

瓦萨号战舰航行历史虽然很短,但瑞典人仍视为国宝,因其呈现十七世纪瑞典人造船的技术与艺术,尤其船上的木雕功力至今仍令人激赏。

中国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称南海一号博物馆,主要展出的是沉寂于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贸海船,是沉船博物馆中唯一的和平之船。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根据探测,南海一号整船文物有六到八万件。

"南海一号"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她所载文物反映了我国宋代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与先进科学技术,为"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古代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及研究我国古代的"来祥加工"等提供了极好素材,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对外贸易史等而下之都是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成为世界考古界和探险界关注的焦点。

南海一号博物馆的建筑主体由五个不规则的大小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外形犹如古船的龙骨,整体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南海一号博物馆2004年12月28日奠基,2005年12月28日动工,2009年12月24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南海一号博物馆内主要由“一馆两中心”构成,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馆内以宋代古沉船保护、开发与研究为主题,展示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其船上文物价值连城,国家一级文物之多为世界罕见。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阳江海域搜寻一艘18世纪沉船时,在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意外发现了一艘南宋木质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精美文物。这艘古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古沉船船体保存较好,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古代远洋商船。

据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这艘古沉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这艘古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随着考古挖掘工作的推进,‘南海I号’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进一步凸显。海丝馆不仅仅是对文物进行展示,我们希望将它打造世界级海丝文化产业带,让文物‘活起来’,不断提升阳江海丝文化影响力。”左章杰表示。2014年,海丝馆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南海I号”历史资料进行全面收集与整理,2016年11月开始闭馆进行改造。

2017年8月15日,海丝馆以全新的姿态试开馆迎接游客。以“归航——‘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为主题,海丝馆分为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等7大主题展区,陈列面积12000平方米,展出的文物、展品达2000多件。“水晶宫”向公众开放“南海I号”发掘现场,观众可近距离地观看考古学家发掘“南海一号”全过程,通过多媒体体验“南海I号”扬帆远洋、搏击风浪和货通万国的浪漫故事,感受古代海上丝路恢弘灿烂的历史。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筑特色鲜明,设计创意独特,紧扣海的主题,体现了海洋文化与南方建筑风格的柔美组合。立面由五个大小不一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建筑摈弃传统的梁架结构,把造船的龙骨结构和南方独特的干栏式建筑形式相结合,风格清新独特,堪称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标式建筑 。整个建筑使用层数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五个拱体包容了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及办公区域,分区明晰。中间最大的椭圆体即是为沉船量身定做的家园——“水晶宫”。右侧两拱为文物展示厅,主要展示“南海Ⅰ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左侧两拱为办公区域,科研、库存、设备及后勤系统均在此区。

“南海一号”古沉船的发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文化遗产,它所载的文物反映了我国宋代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与先进科学技术,为研究古代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提供了极好素材,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对外贸易史等都是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