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江游轮翻船原因
原因: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
经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是一起由突发罕见的强对流天气(飑线伴有下击暴流),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导致的特别重大灾难性事件。
2015年6月1日深夜9点30分左右,东方之星轮突遇罕见强对流天气,在长江湖北监利段倾覆。
2015年6月2日1时许,长江干线水上搜救协调中心接报,重庆东方轮船公司所属旅游客船“东方之星”轮在长江湖北监利段突遇罕见强对流天气瞬间翻沉。
2015年6月2日凌晨5时许,湖北省政府应急办发布消息:“东方之星”客船上行至长江水域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大马洲水道44号过河标水域处(长江中游航道里程299.9公里),突遇龙卷风翻沉。
2015年6月5日18时35分许,经过扶正作业,“东方之星”沉船主甲板以上部分完全露出,“东方之星”四字清晰可见。
2. 当年长江游轮翻沉地点
2015年6月1日晚,从南京驶往重庆的客船“东方之星”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省荆州市监利段水域发生翻沉。事发时客船上共有454人,其中旅客403人,船员46人,旅行社工作人员5人。旅客多为旅行社组织出游的老年人,其中有359名游客购买了旅游意外险,其中75岁以下保额10万元,超过75岁保额是5万元。截至6月12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442名遇难者遗体均已找到,身份通过DNA比对确认,遗体全部移交事故善后处理组。沉船事件中12人生还。
8日下午,联合验收组经过两个小时的全面细致检查后确认清理完毕,各方代表分别在验收清单上签字。至此,“东方之星”现场排查清理工作全部完成。
13日起搜救工作结束。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要继续认真细致做好善后处理、事件调查等相关工作。
此前获救的“东方之星”号船长、轮机长已被控制并展开讯问。相关专家还将在船上搜寻工作完成后登船调查。专家将登船分别对船舱整体结构、气象条件以及周边水域水文条件进行调查,解答事发前是否有天气预警,为何有船选择抛锚而“东方之星”却选择续航等疑问。
“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中共涉及保险金额9252万元。
3. 长江游轮翻船事故处理结果
2010年9月10日晚21时35分,由南通开往重庆万州的货船“万港698”上行驶向三峡北线船闸时,碰撞下游导航墙发生翻覆。事故发生后,三峡船闸现场工作人员当即发现险情,及时上报。三峡通航局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力组织救助失事船舶,并对事故水域实施交通管制。
4. 长江游轮翻覆
履,负。
履,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lǚ,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履”的基本含义为鞋,;引申含义为践踩,走过。
“负”,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fù,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负”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一曰受贷不偿。房九切”。“负”的基本含义为驮,背。
5. 长江游轮翻船原因有哪些
长江口二号
2015年,中国科学家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调查时,意外的通过声呐扫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遂将其编号为“长江口二号”。如今,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终于迎来突破。使得这艘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得以重见天日。
长江口二号是截至目前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帆船。古船长约38.1米,宽约9.9米,被埋藏在5.5米深的淤泥中,船上所载文物数量巨大,同时填补了中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12月,南宋的一艘贸易沉船耗时32年后被成功打捞,取名“南海Ⅰ号”,其出土文物18万件,光金器就有107件。而这艘沉没了800多年的古船,整艘船端坐海底,船体保存相当完好,历经千年而不朽。本次发现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其体量已经超过“南海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