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河游轮(串场河的历史)

E邮轮网 2023-03-19 00:40 编辑:admin 287阅读

1. 串场河的历史

在串场河边的环形码头乘坐木制篷船,经水路入口,穿过横跨水街景区最南侧的“水城门”,就进入水街。沿街分布着50多家商铺,集中了与与海盐文化相关的盐城特色旅游商品。木船缓慢地经过“漂舟戏苑”、“老周茶社”、“翰墨阁”和“水云阁”,最后到达位于水街北端的盐商宅院——大宅门。大宅门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共有三进,是整个水街景区占地最大的一组集中建筑。 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工程总投资13亿元,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水街是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串场河东侧,由世纪大道向北至东进路,沿开放大道西侧规划建设,建筑面积2.96万平方米,总投资3.1亿元。水街的定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整个建筑风格为仿古建筑,包含大宅门、天水广场和驿水酒家三大片区,建有水云阁、漂舟戏苑、瀚墨阁等特色景点和部分商业店铺,安排了水上游船和陆上游览线路,集中展示地方戏曲、杂技、老行当和民间艺术等民俗文化,同时经营地方特色小吃、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和文房四宝等,配套餐饮、茶肆等商业服务,充分展现盐城水乡风情和海盐历史文化风貌。 首届盐渎民俗文化节,从11月8日开始到11月20日结束。活动期间,轮流安排龙舞、狮舞、百人腰鼓、威风锣鼓、踩街、渔家水上婚嫁迎亲、渔鹰捕鱼等民俗表演,水云阁内民俗文化展示及民间技艺表演每天正常进行,漂舟戏苑每天安排淮剧、杂技、魔术、器乐合奏等精彩演出。11月15日至19日,还将在东进路举行金秋庙会,白天有各类工艺品、土特产、日用百货、花鸟鱼虫、古玩字画等展示和销售,晚上汇聚有来自国外及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为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提供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首届中国盐城美食节,于11月8日至20日在东进路文化休闲美食街举行,并在市区各大宾馆、酒店设分会场,安排了盐城烹饪行业雕刻精品展、美食精品展、熟食制品展销、中华名小吃展销、餐饮发展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美食节采取与市民互动的形式举行,所有活动都向市民免费开放,同时还组织系列优惠促销活动和文艺表演,进一步弘扬盐城美食文化,促进全市餐饮业健康发展。 飞檐翘角,仿古建筑群轮廓已经浮现;人工河道曲折,游走在建筑间……再过一个多月,你就可以到串场河畔的盐镇水街,划划船,听听戏,尝尝地方小吃,看看民间绝活,领略文化风韵。 盐镇水街紧邻串场河,位于东进路和世纪大道之间,是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主景区。该景区致力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在这里可以观赏民间绝活和文艺表演,品尝地方小吃,还可以买到旅游文化商品和地方名特优小商品。除了水街,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还包括中国海盐博物馆、美食街、娱乐街、水城等版块。 11月15日以后,有“老百姓的节日”之称的庙会将热闹进行。精选自各县(市、区)的古玩字画、花鸟虫鱼将布阵百余个摊位。届时,你可以带着亲朋好友,来逛逛咱们盐城人的庙会。

2. 串场河的由来

上官河是流经兴化城东及城南市区的一条南北方向的主要河道。自东门泊向东的水路为车路河,向西经长安大桥,沿原水泥制品厂南侧(今“金花园公寓”)拐弯往南由昭阳桥、五里大桥至陵亭阁(今临城镇老阁村)的水路则为南上官河,即南官河,古时称之为“南津”。   

千百年来,半村半郭的南津流域,水上舟楫穿梭,堤上绿树如烟;秀美的田园与繁华的市井融为一体,星罗棋布的名胜景观点缀其间,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和讴歌。   

自北宋至明代400多年间,兴化境内的丁溪、草堰、白驹、刘庄、小海等盐场生产的原盐由串场河经驳盐河(今蚌蜓河)进入南津,再经陵亭阁(老阁)向西至高邮、扬州,向南至海陵(今泰州);而行往兴化城区的船舶,则由串场河进入车路河经南津抵达。 此外,由海陵(今泰州)、扬州及江南、安徽等地区前往兴化、盐阜的商船、客船和官船也经过该水域,故南津水道十分繁忙。   

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至1130年),因战事需要,兴化设立了驿政铺递机构,利用绵延30多华里的南津河东大堤建成“南塘”驿道,用快马传递官府文书、军事要件。 这条古驿道浓荫蔽日,逶迤南去,由兴化、五里亭、八里铺、贾庄铺(今开发区魏家庄)、孟家窑铺(今开发区胥家、宦家一带)至河口铺驿与高邮驿站交接。   在驿道所经过的八里铺(今临城镇八里村)东侧“蒯墩”上,蓊蓊郁郁的树丛掩映着一座十分高大的荒冢,这便是被誉为一代“兵仙”的“兴汉三杰”之一韩信麾下的谋略家蒯通墓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蒯通名彻,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以多谋善辩著称。陈胜、吴广部将武臣用其策,降燕、赵三十余城。韩信用其计,遂定齐地。后来,蒯通劝韩信背汉自立,未被采纳。公元前196年,韩信在未央宫被萧何、吕后处死时高呼:“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汉高祖刘邦得知后,欲烹杀蒯通。 蒯通大呼冤枉。刘邦斥责道:“汝教韩信造反,罪过韩信,理应受烹,有何冤哉?”蒯通回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高材疾足,方能先得。臣闻跖犬吠尧,尧岂不仁?犬但知为主,非主即吠。臣当时只知韩信,不知陛下,我何罪之有?”刘邦认为言之有理,便赦免了他。 蒯通获赦后,怕刘邦出尔反尔,遂逃到“巫风极盛”的楚国滨海之地(今兴化一带)。死后,他被当地“土人”葬于八里铺东侧土墩上,故称“蒯墩”,其旁碧水名“蒯墩河”,与南津汇成一体。蒯通生前著有谋略学著作《隽永》、《蒯子》和《战国策》等。蒯通墓葬,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由兴化知县胡顺华根据“胡元旧志”载入《兴化县志》中。   元代末年,兴化“四圣观”(东岳庙西侧)道长柴默庵在城南南津河畔建成一座园林式“道院”修道,潜心研究道学理论,并撰有《百心箴》一书。他在一首诗中赞道:“少干施主少抄堤,野鹤孤云自在飞。有水有山还著我,莫教尘土污霞衣。 ”后来,人们将这座“道院”改建成“柴仙祠”,从而成为南津河畔一大景观。   

明洪熙元年(1425年),人称“五朝元老”的高谷,一次路经南津一带时,被眼前“烟柳飞轻絮”的迷人风光吸引,仿佛进入人间仙境,于是,赋诗赞叹:“津高南望路遥通,烟树苍茫翳碧空。 万井人家春色里,数声啼鸟夕阳中,繁枝影浸平桥水,落絮迎香小径风。多少征帆从此去,长条无计挽匆匆。”同时,首次将此景区命名为“南津烟树”,列入“昭阳十景”之中。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为解决因卤水倒灌污染南津河水而带来的饮水困难,兴化知县刘廷瓒在南津河畔驿道上建造了几座六角重檐“井亭”,每座亭上均悬有由兴化书法家陆锡(明礼部主事、“辽城汉节”陆容之孙)题写的“南津义井”匾额,亭内正中则筑有广口甜水井,供驿道人马和津上航行人员饮用。 “井亭”为南津流域古驿道上又一人文景观。   

明嘉靖十年(1531年)后,曾任四川马湖(今四川宜宾)知府的宗周辞归故里兴化,在南津河流经郊区南城外的百花洲(今机具厂厂区)建屋隐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冬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春,官至福建提学副使的“中原才子”、文学家宗臣由北京归隐兴化百花洲,在其父宗周书屋旁建成“芙蕖馆”读书养病。 其时,他的好友《封神演义》作者陆西星、被誉为“东海贤人”的哲学家韩乐吾,以及归乡省亲的“状元宰相”李春芳和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等前往百花洲探望,并游览、观赏“南津烟树”美景,留下了许多传世诗文。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后,兴化籍进士、曾任河南按察司副使的解宋,在南津附近的隔垛上(今昭阳镇花园村)建成一座私家园林建筑“解家花园”(又称“南花园”)。 后来,其孙刑部尚书解学龙对“解家花园”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扩建,使之成为南津河畔最大最美的人文景观。   

明万历九年(1581年),兴化知县凌登瀛又将“南津烟树”景区列入“昭阳十二景”中,并作诗云:“步出城南隅,遥睇津亭上。 沧浪清且涟,新条亦欣长。晓拂玄都气,暮挹瑶池沆。抚兹芳媚辰,令人起遐想。华胥如可游,鸣琴足偃仰。”

3. 串场河历史博物馆

这里为大家介绍的是大盐城区盐城的风景观光点可分成五类:一是免费景点;二是红色旅游景点;三是国家5A级景点;四是国家4A级景点;五是国家3A级景点。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景点。由于盐城是江苏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所以下辖的区县也比较多,这里为大家介绍的是大盐城区域(含区县)的旅游景区景点。

一、盐城免费景点:

1、盐城海盐历史文化景区;2、新四军纪念馆;3、世纪公园;4、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5、射阳后羿公园;6、建湖县延寿寺;7、东台富安蚕丝绸园区;8、东台新街九莲寺;9、东台黄海森林公园;10、东台黄逸峰故居;11、建湖弘宇生态园;12、大丰施耐庵公园。

二、盐城红色旅游景点:

1、盐城新四军纪念馆;2、阜宁新四军军部旧址;3、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4、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5、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6、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7、航空烈士公墓。这些红色景点,每年吸引很多党员、团员、青少年、进步人士来临参观学习。

三、盐城的5A级景点:

盐城的5A级景点就一个,就是中华麋鹿园。这是世界级的麋鹿保护基地,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麋鹿种群数量最多的麋鹿自然保护区。

四、盐城的4A级景点:

1、息心寺(“黄海福地”“江淮第一佛寺”“国家和谐寺院”);

2、大丰梦幻迷宫(获得“世界最大的永久性树篱迷宫”和“世界最长路径的永久性树篱迷宫”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3、金沙湖旅游度假区(中国最大的淡水沙滩浴场、华东地区唯一的欢乐滑沙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沙雕艺术园);

4、安丰古镇 (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批准并授予安丰镇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5、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江苏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盐城·大丰)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影视拍摄基地”、“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盐城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盐城市中小学特色文化体验基地”);

6、大丰港海洋世界(国内首个以海洋为主题的情景剧式互动体验馆,由海洋科技馆、海洋水族馆、海洋植物馆、明月湖等部分组成);

7、中华水浒园 (主要由施耐庵纪念馆、施耐庵书院、施氏碑林、水浒文化体验馆、水浒街、聚义桥等主要景观节点组成);

8、梅花湾景区 (景区内种植2万余株梅花,约200多个品种);

9、荷兰花海 (大丰荷兰花海是以田园、河网、建筑、风车、花海为元素,具有荷兰风情的旅游休闲花园);

10、盐镇水街(有水云阁、盐宗祠、盐督衙门、盐商会馆、天水广场、漂舟戏苑、翰墨阁和水上游船等特色景点);

11、西溪旅游文化景区(历史文化休闲片区、现代文化休闲片区和生态文化休闲片区);

12、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主要保护类型是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及丹顶鹤等珍贵水禽);

13、黄海森林公园(江苏沿海唯一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生态林园);

14、东台泰山寺(一寺五庙);

15、大纵湖 (广场区、水上风情区、历史人文区、佛教文化区、芦荡迷宫区、湿地生态区、渔业观光区、湖滨度假区等八个功能区);

16、盐城海盐历史文化景区(中国海盐博物馆、盐镇水街、串场河景观带、盐渎公园以及东进路文化休闲美食广场);

17、九龙口(由蚬河、林上河、钱沟河、安丰河、新舍河、溪河、莫河、涧河、城河等九条自然河道汇集而成,故名“九龙口”)

18、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之一。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特色最明显的新四军纪念设施。)

五、盐城的3A级景点:

1、盐城市护国永宁禅寺 ;2、射阳千鹤湖公园;3、盐都草房子乐园 ;4、东台条子泥景区;5、盐都区三胡故里;6、盐城欧风花街景区;7、亭湖千鹤湾温泉风情小镇 ;8、盐都郝氏故里旅游景区;9、建湖西塘河景区;10、东台甘港旅游景区;11、龙冈桃花园;12、滨海县南湖公园;13、阜宁县马家荡旅游景区;14、大丰市东方湿地公园 ;15、盐城市科技馆 ;16、江苏永丰林农业生态园;17、盐城市世纪公园;18、阜宁县铁军纪念馆 ;19、射阳县后羿文化园景区;20、阜宁庙湾古城景区 。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以上五类盐城景点进行参观游览。

4. 串场河历史人物

河北衡水戴姓的起源?

答案

戴姓起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主要是在豫东的商丘市和民权、兰考一带。历史上,戴姓人才辈出,先后有《大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德、《小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圣,唐代名相戴胄、戴至德父子,清代学者戴震,以及南朝画家戴逵、明代画家戴进等名人。在当今中国的100个大姓中居第5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左右。

  一

  戴姓的来源主要有四支:

  1.以谥号为姓

  商汤的后裔,以祖上的谥号为氏,成为后来的戴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宋戴公之后,以谥为姓。”

  西周建国之初,周公平定东方后,大量分封诸侯,其中封微子启(子姓)于商丘(今属河南),建立宋国。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多次劝谏纣王,纣王拒不采纳,为了避免像比干那样被害,他索性逃亡。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启归顺周朝,至此被封为宋公,以保持商人的宗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这就是微仲。微仲死后,其子宋公稽继位。以后世代相传,至宋惠公的孙子,已是宋国的第11位君主,史佚其名,谥为戴公,史称宋戴公。戴公传位于儿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前748年在位),其支子公子文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如春秋时期有宋大夫戴恶。这就是今天的戴姓来源,宋戴公被认为是戴姓的始祖。

  因为商王族为子姓,所以,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戴姓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中也说: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2.以国名为氏

  据《世本·氏姓篇》记载: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在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兰考一带。

  当时,由于戴国处于郑国和宋国两强之间,经常受到郑、宋两国的欺凌。到隐公十年,终于为郑国所灭。亡国之后的戴国公族就以原国名为氏,称为戴氏,这样,又形成一支戴姓居民。关于这件事,宋人郑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中也有记载:“戴氏,开封封丘县戴城是其国,隐十年,郑人伐取之。或云,旧考城县是,为宋人所灭,改名谷城,子孙以国为氏。”

  3.改姓

  据《鼠璞》记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周武王灭商以后,有不少殷(商)族遗民便以国名为氏,称为殷氏。

  另据新修《内黄县志》记载: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小槐林村有戴、马同宗墓,碑文记载:始祖戴子成、马子才祖籍山西洪洞,明洪武年间迁民时,为谋手足同聚,一人改姓,兄弟二人一同被迁至此,死后并肩筑二墓,谓之“双立祖”,现在已经传至24世,两姓共有1500余人。内黄县戴六村、前安村,汤阴县武洼等地的戴姓、马姓皆来源于此。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戴佳氏,原居杭佳、叶赫、扎库木等地,后改为戴姓、代姓;达尔充阿氏居于黑龙江、吉林等地,后改为戴氏;鄂温克族涂冬克氏,改汉姓后有涂、戴两姓。此外,瑶、回、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也都有戴姓。

  二

  戴姓人口的播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

  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衍。春秋时代的宋国大夫戴恶即为一时名流。

  到西汉时,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圣叔侄,同为礼学大家。西汉时戴姓还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字子高),为汝南慎阳人。《后汉书·逸民传》中说他家资巨富,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家中所养的食客经常有三四百人之多,当时的人称他为“关东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气节而名闻于世。由此可见,戴遵这一支定居慎阳已不止一代,而且在当地属于家大、业大、势力大的名门望族。西汉末东汉初以解经闻名京师、官任侍中的戴凭,为平舆人。这就证明,至迟在西汉后期,戴凭这一支已经迁到平舆。

  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如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戴乾为丹阳(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人。在魏晋时,戴姓在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治今江苏扬州)、清洒(治今山东临清市东)三地成为望族,形成三处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谯国、广陵、清河为堂号。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如:西汉时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东汉时官至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会稽郡上虞县(治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人。大约在东汉末年,广陵戴氏有一支迁徙到江南。《晋书》记载:戴烈为三国时东吴的左将军,其子戴昌为东吴太尉、晋会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儿子戴渊,是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的心腹大将,并随司马睿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因为西晋后期,中原地区战火连绵,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黄河中下游一带动荡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迁,流向相对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其中有许多人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戴姓也在此时跟随众人来到江南。

  2.隋唐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进入福建,并流向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迁居福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率领将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闽,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间的“蛮獠”啸乱。这些将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统计,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当时,随陈氏父子入闽的戴姓将佐主要有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们都是光州固始人,在开辟漳州之后,便在福建落籍定居。研究姓氏的学者普遍认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是戴姓人入闽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颜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人,戴简为长沙(今属湖南)人,戴护为婺源(今属江西)人。《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当时戴姓人口分布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3.宋元明清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从江浙、福建等地迁至台湾及海外各国。

  从宋代开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迁到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一部分人还进一步飘洋过海移居海外。

  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记载,蕉岭戴氏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后裔分布于台湾的高雄、美浓、内埔、桃园、新竹、苗栗等地。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不断迁往台湾。雍正年间,福建戴氏迁居台湾省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这是大陆戴姓大规模入台之始。此后,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垦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开垦。

  如今,戴姓在台湾居第52位,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清朝时,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国、阿根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许多国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三

  戴姓在迁徙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七处郡望:济北、谯国(郡)、吴兴、魏郡、河东、清河、广陵。

  谯国是曹魏黄初元年(220年)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灵璧、蒙城、太和与河南省鹿邑、永城等县市之间的地方。西晋时改为谯郡。谯郡的戴姓,乃是晋代戴逵之后,位居谯郡八姓之首。而今,戴姓多称“谯国(郡)”。

  广陵郡是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以广陵国改置,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交界处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晋代戴邈为广陵人。扬州广陵郡三姓之首为戴姓。

  清河郡是汉武帝以清河国改置,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于今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东汉戴涉为清河人。

  魏郡始置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戴德的后人居于魏郡斥丘县(今河北成安东南)。

  河东郡始设于秦代,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戴涉的后人居河东郡桑泉县(今临猗)。

  吴兴郡始设于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南)。晋代有戴洋,为著名的方术之士。

  戴姓的宗祠堂号有“二礼堂”、“注礼堂”、“独步堂”、“避贵堂”、“谯国”、“广陵”、“清河”等等。其中“二礼堂”、“注礼堂”都是指西汉今文礼学大师戴德、戴圣叔侄而言的。“独步堂”和“避贵堂”,典故源出于后汉名士戴良。戴良才高八斗,特立异行,曾经说过:“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地方官吏推举他为孝廉,他坚决不接受。后来,朝廷又征辟他到司空府任职,他仍然坚辞不受,州官郡官强迫他出来做官,他便跑到山里躲起来。

  各地的戴姓还有许多楹联,这里仅举数例:

  业擅礼经 席传易学

  上联是指西汉戴德、戴圣叔侄。下联是指明代鄞县人戴圭。戴圭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他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对待独处之时,诚心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自然合为一体。”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

  逸情霞举 峻节山高

  上联是指南朝宋县人戴。他曾与兄长戴勃一起隐居桐庐,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来,戴游历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为他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专心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应。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下联是指东晋戴逵,戴的父亲。他善于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铸佛像,还善于鼓琴。太宰王曾派人召他鼓琴,他当着使者的面把琴弄坏,说:“戴安道不做王门的伶人!”

5. 串场河多少年历史

安徽省主要河流分属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北部宿县地区境内,有一小部属废黄河,一小部属沂沭泗流域的复兴河水系.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系6.69万平方公里(包括废黄河470平方公里、复兴河163平方公里),长江水系6.6万平方公里,钱塘江水系6500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古代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为"四渎",独流入海.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入海尾闾.清咸丰元年(1851年)大水,淮河冲破了洪泽湖蒋坝的三河,向东南于江苏省三江营注入长江,淮河从此结束了独流入海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废黄河,已高于沿线地面7~10米.黄河夺淮的660多年间,经常决口南泛,皖境淮北、沿淮深受其害.淮北平原河流淤塞,沟洫、陂塘夷平;洪流所及,河道两岸挂淤,大都形成较宽的自然堤,阻障面上排水;淮河干流普遍受淤,下受洪泽湖水位顶托,泄流不畅,两岸低洼地区形成众多的湖泊,有的常年积水,有的则汛期漫淹.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的桐柏山,大体自西向东流,经过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江都县三江营注入长江,河道全长100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脉与黄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长江的支流汉水流域分界;北以从河南省郑州至兰考的黄河南堤和从兰考到废黄河口的废黄河南堤与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及通扬运河、东串场河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汉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东濒黄海.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万平方公里,占35.8%.由于里运河以东、废黄河以南、通扬运河及东串场河以北的苏北平原,共计有22440平方公里面积,水流向东直接入海,淮河干流实际汇水面积为164560平方公里.淮河安徽段,处于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苏交界的洪山头止,河道长度430公里.淮河以北是黄淮冲积平原,平坦辽阔,土层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1/5000~1/10000比降.北部萧、濉、宿、灵、泗诸县境,分布有低山残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萧县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顶342米,宿县乾山312米,泗县屏山119米.沿淮两岸,分布着湾地、洼地和湖泊,是淮河滞洪、行洪地带.淮南主要是山丘区,西部大别山以白马尖和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别为1774米和1729米;大别山以东,地势显著降低,岗丘连绵,向东北延伸直抵洪泽湖以南,成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张八岭的北将军山为399米,沿淮寿县以下有浅山分布.淮河干流比降平缓,平均为0.02‰,沿途流经峡山、荆山、浮山三处峡口,形势险要.正阳关汇纳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区来水,总控制面积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归正阳"之称,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嵩山山区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干流平槽泄量:洪河口至正阳关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阳关至涡河口为2500立方米每秒,涡河口以下至洪山头为3000立方米每秒.

  两岸支流众多.左岸有洪河、谷河、润河、颍河、西淝河、芡河、涡河、漴潼河、濉河等,还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远流长,具平原河道特征;右岸有史河、沣河、汲河、淠河、东淝河、窑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于江淮分水岭北侧,流程较短,具山区河道特征.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汇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岗湖、四方湖、香涧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邮湖、沂湖、洋湖等. 皖境淮域,历史上水利发展较早,如寿县的芍陂(今安丰塘),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灌田万顷;横贯宿、灵、泗三县的通济渠,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运河,沟通江淮,是当时的漕运孔道,12世纪起,经历了600余年的黄河夺淮,终至湮废.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区已是水系紊乱,河沟淤阻,陂塘沟洫,大都夷平;淮河干流被淤浅,下受洪泽湖顶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泄不畅.域内洪涝灾害频仍,甚或旱蝗并发,赤地千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是其真实写照.1949年以后,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开挖了排水沟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统.虽然治理标准尚低,洪涝灾害尚很严重,但取得的治水成绩是很大的,除害兴利有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工、农业蓬勃发展。